銅礦石一般是銅的硫化物或氧化物與其他礦物組成集合體,與硫酸反應生成藍綠色的硫酸銅。自然銅礦物有各種各樣的顏色。黃銅礦呈亮黃色,斑銅礦呈暗銅紅色,氧化后變為藍紫斑狀;輝銅礦(硫化二銅)鉛灰色;銅藍(硫化銅)靛藍色;黝銅礦是鋼灰色;藍銅礦(古稱曾青或石青)呈鮮艷的藍色。在古代文獻中,青色即指深藍色。
全世界探明的銅礦儲量約6億多噸,儲量多的國家是智利,約占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。中國有不少著名的銅礦,如江西德興、安徽銅陵、山西中條山、甘肅白銀廠、云南東川、西藏玉龍等。 在金屬王國里,銅的導電性僅次于銀。銅礦比銀礦多且價格便宜。當今世界,一半以上的銅用于電力和電訊工業。據國土資源部儲量司,截至2001年底,全國共有銅礦區974個,保有銅儲量(金屬量)1941.86萬噸,基礎儲量3083.71萬噸,分別占同年世界銅儲量(34000萬噸)的5.70%和儲量基礎(65000萬噸)的4.75%。主要分布在江西、云南、湖北、西藏、甘肅、安徽、山西、黑龍江等省,這8省的基礎儲量約占全國總基礎儲量的76.40%。
1.海相火山巖黃鐵礦型銅礦床。產于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巖和細碧巖中。呈透鏡狀﹑似層狀。礦石礦物以黃銅礦﹑黃鐵礦為主。銅品位一般大于 1%。如中國甘肅白銀廠﹑青海紅溝等礦床。
2.超基性巖中的熔離型銅鎳硫化物礦床。產于下古生代純橄巖﹑輝橄巖﹑橄輝巖巖體的中﹑下部。呈似層狀﹑透鏡狀。礦石礦物以黃銅礦﹑鎳黃鐵礦為主。銅品位一般小于 1%。如中國甘肅金川﹑新疆喀拉通克等礦。
3.變質巖層狀銅礦床。產于中元古代白云巖﹑大理巖﹑片巖片麻巖中﹐沿層產出。礦體呈層狀﹑似層狀﹑透鏡狀。礦石礦物以黃銅礦﹑斑銅礦為主。銅品位一般大于1%。如云南東川湯丹﹑山西中條山胡家峪等礦。
4.夕卡巖型銅礦床。產于中酸性侵入巖體和碳酸鹽巖的接觸帶內外。礦體以似層狀﹑透鏡狀﹑扁豆狀為主。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﹑黃鐵礦。銅品位一般大于1%。如安徽銅官山﹑江西城門山等礦。
5.斑巖銅礦床。產于中生代﹑新生代花崗閃長斑巖﹑二長斑巖﹑閃長斑巖等及其圍巖中。礦體呈似層狀﹑透鏡狀。礦石礦物以黃銅礦為主。銅品位一般小于 1%。礦床常為大﹑中型。如江西銅廠﹑黑龍江多寶山﹑西藏玉龍、驅龍等礦。
6.砂巖型銅礦床。產于中生代陸相砂巖與砂頁巖中。礦體呈似層狀﹑透鏡狀。礦石礦物以輝銅礦為主﹐其次為斑銅礦﹑黃銅礦等。銅品位多大于1%。如云南郝家河﹑四川大銅廠等礦。
提煉流程
浸染狀銅礦石的浮選
一般采用比較簡單的流程,經一段磨礦,細度-200網目約占50%~70%,1次粗選,2~3次精選,1~2次掃選。如銅礦物浸染粒度比較細,可考慮采用階段磨選流程。處理斑銅礦的選礦廠,大多采用粗精礦再磨—精選的階段磨選流程,其實質是混合—優先浮選流程。先經一段粗磨、粗選、掃選,再將粗精礦再磨再精選得到高品位銅精礦和硫精礦。粗磨細度-200網目約占45%~50%,再磨細度-200網目約占90%~95%。
致密銅礦石由于黃銅礦和黃鐵礦致密共生,黃鐵礦往往被次生銅礦物活化,黃鐵礦含量較高,難于抑制,分選困難。分選過程中要求同時得到銅精礦和硫精礦。通常選銅后的尾礦就是硫精礦。如果礦石中脈石含量超過20%~25%,為得到硫精礦還需再次分選。處理致密銅礦石,常采用兩段磨礦或階段磨礦,磨礦細度要求較細。藥劑用量也較大,黃藥用量100g/(t原礦)以上,石灰8~10kg(t原礦)以上。